這是什么梗丨回答我
這場狂歡的起點可追溯至2月份B站游戲主播“小明劍魔”的直播名場面。在激烈爭論劍魔與鱷魚操作難度時,他情緒激動地連番質問觀眾:“回答我!look in my eyes, tell me why!”這段充滿戲劇性的質問,憑借魔性的語音、洗腦的臺詞和夸張的表情,引發了一場病毒式傳播的二創熱潮。
這場狂歡中,古人們的 “貼臉開大” 不僅自帶笑點,更暗藏知識點。當網友調侃杜甫 “為何天天寫慘詩”,他直接 “暴躁” 回懟:“如果是你,在安史之亂里逃難三年,手機被搶、Wi-Fi全斷,換你你不emo啊?回答我!我落魄時用槐樹葉子做涼面吃,你能嗎?回答我!”
被吐槽“為何不寫大字”的王羲之則“硬核”反駁:“我不寫大字是因為身體素質不行嗎?沒力氣嗎?握不住筆嗎?我條件允許嗎?你問蔡倫,我有八尺丈二的紙嗎?”
宋徽宗也“開麥”回應“文人當不了皇帝” 的質疑:“當皇帝是我自己愿意的嗎?不是向太后選的嗎?我瘦金體不好看嗎?我青綠山水不好看嗎?回答我!”
除此之外,各大官方賬號也紛紛開啟“暴躁”式宣傳。新華社推出酈道元版“回答我”,喊話網友保護水源;中國警察網、“昆明警方發布”、“上海戒毒”等賬號制作創意科普視頻;無錫交警更是以一句“你喝酒有沒有喊代駕?你以為你是秋名山車神嗎?回答我!”發起靈魂拷問,提醒公眾注意交通安全。
不僅如此,多家博物館、地方文旅官方賬號也加入喊話挑戰,將魔性熱梗與自身特色結合,向現代人發出“靈魂拷問”。河北文旅推出“趙云在線喊話:“懂不懂濃縮的國家地理讀本?懂不懂燕趙慷慨悲歌的滾燙傳承?看沒看過塞罕壩的綠色奇跡?回答我!”的創意視頻,引發熱議。
截至3月25日9時,“回答我”相關話題持續引爆社交平臺。B站中國警察網賬號發布的“回答我”視頻播放量已突破500萬;
抖音話題#回答我全民爆改挑戰#累計在看人次超2700萬,#各地文旅開啟回答我#線萬;
微博相關線個,其中#老祖宗的回答我挑戰#線萬。這場以 “暴躁” 為底色的文化狂歡,展現了驚人的傳播力。
這場看似無厘頭的狂歡,為何能引發如此廣泛的共鳴?答案或許藏在網友的調侃與歷史的解構中。有網友調侃:“知識通過粗暴的方式進入腦袋”“我今天刷了一天,入魔了”
這場狂歡不僅讓網友樂在其中,也引發了專家學者的深度思考。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宏超指出,“‘回答我’系列視頻的爆火,本質上是古今情感的微妙共振。”網友通過“暴躁”對話拉近距離,既是對歷史的解構,也是對當代壓力的宣泄。深圳某自媒體運營人達達指出,這是一個技術下沉,人人都是“AI導演”的時代,有人現學AI技術三天就做出了10萬+爆款,這屆年輕人,屬實把“技術平權”玩明白了。未來技術不是問題,人們最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。
然而,這場狂歡背后的技術暗流需警惕。江蘇耀時律師事務所律師莊靜怡強調,AI換臉涉及多重法律風險:
一、就已故名人而言,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規定,死者肖像權保護限于“近親屬利益”。若AI換臉損害其生前形象,近親屬可起訴。
二、就影視形象而言,若AI換臉使用影視劇中塑造的歷史人物形象,可能侵犯制作方著作權。若換臉內容歪曲歷史事實,可能被認定為“傳播虛假信息”。即使歷史人物無明確權利人,生成內容仍需標注“AI合成”標識。
《標識辦法》強調,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惡意刪除、篡改、偽造、隱匿生成合成內容標識,不得為他人實施上述惡意行為提供工具或者服務,不得通過不正當標識手段損害他人合法權益。最后,莊靜怡提醒廣大網友,玩梗要有度,否則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。
當技術讓歷史人物“暴躁”出圈,我們既需擁抱創新的表達,也需警惕越界的風險。畢竟,狂歡之外,尊重與敬畏才是文化傳承的底色。九游娛樂中心
(綜合自現代快報、澎湃新聞、九游娛樂中心深圳晚報、河北文旅抖音號、網友評論等,編輯張士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