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與AI 好萊塢作品版權之爭
就在2023年好萊塢編劇罷工談判最激烈的時候,代表主要影視公司的美國電影電視制作人聯盟(AMPTP),就其成員對影視制作流程中采用人工智能(AI)工具的擔憂,提出過一個解決方案:即使劇本有一部分基于AI生成的素材,編劇的報酬和版權也不會被削減。
但美國編劇工會(WGA)拒絕了該項提案。在涉及AI條款的談判中,編劇工會握有一定主動權,因為完全由AI生成的作品無法獲得常規版權保護,若想擁有版權,必須人工對AI生成劇本進行修改。工會認為,影視公司允許AI參與創作,實質上是試圖進一步攫取這部分知識產權形成的利益。
兩年過去了,使用AI生成的影視作品,在版權保護上仍存在爭議。美國版權局近日發布一份公告,對現行指導方針進行修正,稱如果創作者對AI的使用足夠有創造性,就可以獲得版權保護。然而,如何才算“足夠有創造性”,公告卻沒有明確指出。
以布雷迪·科比特執導的影片《粗野派》(The Brutalist)為例,在這部電影里,AI工具對主演阿德里安·布羅迪(Adrien Brody)和菲麗希緹·瓊斯(Felicity Jones)的匈牙利語臺詞進行了口音修正。科比特不久前接受采訪時,對使用AI的做法進行了辯解,稱使用這項技術只是為了“校準演員的元音和輔音發音”,并未影響演員表演。
拋開評獎標準的爭議不談,電影中這些經過AI處理的場景,是否享有版權保護?這一問題其實歸結于,如何界定案例中的AI工具是否如美國版權局界定的那樣,被用于“輔助”而不是“取代”人類創造力?這種定義上的不明確,迫使電影公司、制作工作室及發行商,不得不一直“摸著石頭過河”。
在現行的美國版權登記程序中,任何AI的使用都須單獨申報,以便審查AI技術如何整合到這部分內容中,并判斷其是否享受版權保護。這包括人類創作者將AI用作后期制作,完成轉描、色彩校正、細節銳化、去模糊及移除畫面中多余物體等操作。大型影視公司的制作項目通常會牽扯大量人員,涉及編劇、美術、音效、服裝道具、剪輯和特效等多個崗位。許多人都對最終作品的創意做出貢獻,而因為其中某些人使用了AI工具,該項目能否獲得版權保護,就變得復雜起來。
美國電影協會(MPA)認為,就算一部影片的部分片段是由創作者借助AI制作的,這些片段也應受到版權保護。以一部超級英雄電影為例,這部電影本身肯定受到版權保護,但其中描繪太空戰斗的視覺特效場景,難道因為有AI輔助制作,就不享有版權了嗎?這毫無道理。
MPA已經表態,把電影的某個部分排除在版權保護之外,這一做法并不可行。該機構主張,制片公司無須遵守版權局的單獨申報要求,因為執行這些要求將帶來“重大且負面的實際后果”。
某些電影公司干脆禁止編劇團隊使用AI工具,并要求編劇簽署真實性聲明,保證劇本完全由本人創作。創作過《庭審專家》(Bull)、《永無止境》(Limitless)、《白宮風云》(The West Wing)等知名美劇的制作人兼編劇馬克·戈夫曼(Mark Goffman)去年在一個娛樂行業AI應用論壇上透露,“很多影視公司直接規定不允許編劇以任何形式使用AI。”
目前尚不清楚美國的監管機構是否會調整版權系統,從而讓使用AI的作品得到更多版權保護。讓此問題更為復雜化的是,美國法院有可能裁定利用受版權保護作品訓練AI構成侵權。不過,目前大多數采用AI技術的視覺特效從業者使用的都是開源模型,這些模型通常不會有版權風險。九游娛樂官方九游娛樂官方